烽火记忆照进现实,精神火炬代代相传。近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房山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
霞云岭乡机关干部、双管单位负责人、各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党员群众代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全体工作人员等共计120余人现场聆听报告会。
房山区委党校教师刘金玲,聚焦马安村的两面珍贵锦旗,娓娓道来这个“抗日模范村”倾尽全力支援抗战、保卫家园的感人事迹。如今,马安村昔日的战场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英雄的土地正焕发出蓬勃新生。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驻陕西延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带领听众回顾《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历程,八十年来,《黄河大合唱》从民族救亡号角转变为民族复兴乐章,旋律融入民族血脉,激荡中华儿女的奋进豪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志愿讲解员林汉京,深情讲述爱国将领吉鸿昌的故事,彰显革命先辈的爱国气节与抗战精神。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讲述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木质印刷机的故事:报社为适应转移,将印刷机改造成30多公斤的枣木机,战士们背着它转战各地,从未停印,这台机器见证了共产党人的不屈精神。
首钢总公司信息情报研究所原所长李镭,生动讲述了模式口与二十九军大刀队的故事,讴歌工人阶级在抗战中挺身而出、支援前线的担当与热血。
房山区退休音乐教师邢秀花,作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歌曲纪念馆的志愿讲解员,用旋律串联历史,讲述“歌声里的抗战故事”,带领观众重温抗战岁月。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军休所退休军官、战时一等功荣立者王曙光,自小受狼牙山五壮士事迹感召从军,主动赴西南边境参战,因踩地雷失去双脚。负伤后,他仍以军人标准生活、学习,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与马拉松赛事,用一生诠释军人的使命担当。
宣讲员们用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回溯那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抗战岁月;以生动的故事、百姓的视角,讲清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讲好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以及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