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浦东新区 > 文字新闻
国际化营商生态系统为浦东提供高质量发展核心竞争力
发布时间:2019-11-21  来源:浦东时报  发布开发区:上海临港产业区

  着力打造一个国际化、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生态系统,是浦东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开展内外资工作的有效发力点。

  今年10月22日,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该条例自2020年1月1日起施行。两天之后,10月24日,世界银行发布了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B2020)。我国继2018年大幅提升32名之后,全球排名再次显著上扬,直线拉升15位,在全球190个经济体中,名列第31位,首次晋级全球排名前20%,表现堪称优良。

  制度良性变革,奠定了我国营商环境大幅提升的基础。在我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连续攀升的时候,《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集成了我国对标世行改善营商环境的制度经验,并将我国自主改革的诸多成熟做法予以规范化,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条例》涵盖了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进行了指引性规范,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广国内最佳实践,推动各级政府转变职能,深化改革……

  这部行政法规,堪称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纲领性法律文件。纵观浦东发展,可以说,优化营商环境是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突破口、打响“上海服务”品牌的重要任务。浦东新区紧紧抓住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以创新引领,激发改革精神、释放经济活力,提升经济自由度”为指导思想,从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等方面入手,打造贸易投资最便利、行政效率最高、服务管理最规范、法治体系最完善的“自贸功效新高地”,为浦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

  推进行政许可审批体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亮点

  结合上海自贸试验区实际,浦东新区推出一批具有浦东特点的自主改革事项,持续进行制度改革试验,稳定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升行政服务的效率,千方百计提升企业和群众的体验度,力争在全国树立营商环境新标杆。

  一、继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

  在第一批116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基础上,2018年1月,国务院批准新一批商事制度、医疗、交通运输等10个领域的47项许可事项改革,目前已全部完成。同时,按照上海市政府关于改革全覆盖要求,重点对企业关注度较高、审批频次较高的35项事项加大自主改革力度,目前已全部实施。

  二、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

  将在省级发证产品范围进行的改革,进一步拓展到国家发证的产品类别,改革涉及的产品种类从19类延伸到38类,实现工业产品生产许可全覆盖,准入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5月,全国首张国发产品“一企一证”落地浦东。

  三、推进“多证合一”改革。

  在“五证合一”基础上,将19项涉企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首批实行全国统一“二十四证合一”。

  四、推出“一业一证”全国首创性改革。

  今年7月31日,浦东新区举行“一业一证”改革发布会,并颁发首批行业“综合许可证”。这标志着,浦东在全国率先推进行业准入审批改革,把过去一个行业多个审批事项整合为一张许可证即可“闯天下”。

  作为一项全国首创性改革,浦东选取了便利店、体育健身场馆、宾馆、饭店等10个行业进行首批“一业一证”改革试点。从试点结果看,平均每个行业实现审批事项压减76%,审批时限压减88%,申请材料压减67%,填表要素压减60%……行业综合许可证不仅大幅压缩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间,还可以通过所加载二维码显示企业详细信息。

  目前,浦东新区行政许可审批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是国际营商环境的指标评价得分迅速提高。

  2019年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选取上海和北京作为样本城市,而上海则选择浦东新区和黄浦区作为全市样本数据采集地。报告显示,我国及上海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19年中国营商环境便利度排名大幅上升了32名,位列全球第46位,前沿距离分数(DTF,即距离全球表现最好国家或地区间的实际差距)为73.64,较上年缩小了8.35个百分点。

  二是市场主体对浦东营商环境的评价良好。

  对营商环境的评价除了运用指标体系评价以外,更加重要的是实际经营中市场主体的感受与反应评价。首先是市场主体的数量持续增加,截至2018年年底,浦东新区各类市场主体数共计413402户,是2013年的两倍。其次是经济活力持续增强,2018年浦东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超1万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超2万亿元。

  四管齐下——优化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智能化管理,完善政策政务环境。

  大数据在发达国家政府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数据是政府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技术路径。对于数字政府来说,数据汇集交换是基础、信息互联互通是核心、平台实时在线是支撑、智能研判预警是手段,最终实现监管的协同化、智能化、精准化。政府事中事后综合监管机制的建设要紧紧抓住智能化这个手段。

  加快信息实时采集和互联互通,形成信息流。全面实现内部审批、监管和执法等各类信息的实时共享,通过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各级部门和各开发区、街镇的协同联动。同时,要着力推进区级平台和国家、市级平台的互联互通,积极探索与公安、税务、海关和一行三会驻沪机构的信息共享和监管联动。

  通过数据流解决信息数据化、资源化问题,实现智能研判。首先要根据各部门管理需求建立企业数据通用标签清单,包括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名称、法人、行业和地理坐标等,在此基础上对特定行业建立行业标签清单。其次要按照通用和行业标签清单对将归集的各类信息进行标注,使之成为可查、可读、可用数据资源,实现数据资源化。最后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研判,根据信用或风险评估模型,自动提示失信对象和风险隐患,减少一线人员不必要的现场核查。

  流程再造,打造智慧政府,推动监管从“粗放”走向“科学”。在联动和信息化的工作基础上,反过来又将促进信息归集、运用,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创新,以信息流支撑数据流,数据流引导业务流,重塑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体系,打造智慧政府,实现对企业全生命周期监管的协同化、智能化和精准化。

  二、对接内陆自贸区,营造经济辐射环境。

  上海洋山港保税港区目前航线多、航班密度大、信息化程度高、综合服务能力强。根据我国自贸区的发展现状研究,结合上海自贸区择选内陆启运地或启运港的标准,建议上海自贸区应与湖北、四川、重庆、河南和陕西五大自贸区开展“启运地退税”政策对接,上海洋山港保税港区(上海自贸区)可以在前期与五大自贸区进行“启运地退税”政策对接,后期可以扩大至五大自贸区的经济辐射区域,发挥上海自贸区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和“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关键布局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鼓励企业间开展横向合作,如技术装备合作、运营业务合作、客户资源合作、信息资源共享合作;鼓励企业间开展纵向合作,如国际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运输企业、港口企业、国际货代、信息技术企业。通过企业横向与纵向合作从更大范围整合区域物流资源,实现更强大的服务功能,使区域的辐射范围扩大,从而有利于上海自贸区向更高的层次或阶段发展。

  三、打造诚信政府,健全法治环境。

  负面清单模式带来的改革逻辑是: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行政许可制改革——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重塑。这一改革逻辑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行政许可制度改革被办证便利所替代,二是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重塑困难重重。

  导致这两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法律体系没有及时转变。重塑事中事后监管制度需要法律体系的保障。因此,国家需要推动在政府监管方式转变、联合惩戒,信息数据采集运用、信用建设、联合奖惩等有关监管改革方面进行立法,发挥依法改革的作用;同时,国家层面需研究制定跨地区监管协同问题,推动解决注册地与经营地分离问题;最后,事中事后监管机制的建立改变了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协同推进部门内部管理机制改革,重构监管流程,转变监管方式,强化多边能力,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此外,还需要加强信息公开,尤其是企业关心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财政扶持政策信息等。

  四、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综合环境。

  与纽约、伦敦等国外成熟的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知识产权保护、市场诚信体系、生活服务配套、政府政策支持等投资软环境方面都有待改善。在改善城市综合环境方面,完善住房、交通、医疗等满足职工发展基本需求的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偏远地区的公共交通通勤方式,建立区域性医疗机构,探索多种途径解决员工住房保障,鼓励3岁以下托育机构的成立,新建幼儿园、小学、初中等,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力度,推进剧院、音乐厅等文化场所建设,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上一条:丰富活动形式 建设坚强堡垒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21-58880127
  • 传  真:+86-021-5888012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