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常州绿色建材企业以“集团军”模式破局出海。
近日,国际绿色建材集中出海项目产业对接会在武进绿建区举行,通过成立城市更新产教联合体、揭牌四大服务平台,构建起“标准共建、认证共享、渠道共用”的协同机制,36国市场布局同步启动,为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了“常州方案”。
四方联动,构建抗风险“双循环”体系
常州市城市更新产教联合体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进绿建区及相关重点企业共同发起,通过“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着力打造适配绿色建材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重点聚焦人才培养、课程开发、实习就业三大领域,深化校企合作,为突破国际贸易技术壁垒输送实战型人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雄威表示。
四大平台成为破局关键——国际轻质建材集成化应用研究中心、国际绿色建材能碳认证中心、中欧低碳学堂城市更新产业学院、中欧低碳学堂国际绿色能源产业学院正式亮相。其中,国际绿色建材能碳认证中心可直接对接欧盟CE认证体系,中欧低碳学堂两大学院将通过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行业标准国际对接,加速低碳技术成果转化。
这些平台将形成覆盖“技术研发、标准认证、人才培育”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构建起“双循环”战略支点,为应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提供系统支撑。
技术突围,绘就出海“路线图”
技术突破,成为应对贸易壁垒的关键抓手。
由国际轻质建材集成化应用研究中心与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发的首款超低能耗被动式样板房,已成功打开国际市场。这座60平方米的装配式小屋,从设计、搭建到装饰仅耗时60天,集成了多项“黑科技”:国际首创的无冷热桥设计彻底解决传统建筑的能量损耗问题,内外模块化装配式技术使现场施工周期缩短70%;屋顶铺设的光伏板日均发电量可满足全屋用电需求,配合储能柜实现“自发自用、余电存储”;建材均达到“五恒”标准,通过新风系统与智能温控设备,室内始终保持温湿度、空气质量的稳定。
技术突破迅速转化为市场订单。研究中心负责人戴铃华透露,目前已有澳大利亚、古巴等多国客商洽谈合作,其中与古巴达成的8000万元项目,将用于建设4500平方米低能耗装配式建筑。
这是常州绿色建材技术首次实现大规模海外应用,更推动绿色建材集中出海全球服务网络启动建设。依托国际轻质建材集成化应用研究中心,计划在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等36个国家和地区布局绿色建材集中出海全球服务网络,为绿色建材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协同创新,“常州模式”抢滩国际市场
面对国际贸易新变局,天合绿建(上海)光伏科技有限公司、施耐德电气“常州”绿色创新中心、江苏晨光涂料等企业纷纷加入服务平台,涵盖光伏建材、智能电气、涂料化工等多个领域。
“从单打独斗到供应链协同,我们可以共享海外渠道资源,降低单个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从低价竞争到标准输出,通过联合制定国际技术标准,掌握市场话语权;从产品出口到品牌共建,通过统一‘常州绿色建材’区域品牌形象,提升国际认可度。”牵头企业常州登月集团董事长邓金根表示,在当前全球贸易形势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这种集体出海模式成为突破关税壁垒的关键——联合体成员通过共享国际资质认证资源,使产品认证成本降低,规避多国技术性贸易壁垒。
作为全国唯一的“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绿建区已形成系统化出海支撑体系。自2020年成立“中欧(常州)绿色创新园”以来,先后引进贝赛尔、美卓伦等欧洲企业,建成施耐德电气绿色创新中心,获评江苏省国际合作园区、联合国工发组织绿色创新发展国际示范区等荣誉。此次推动国际绿色建材出海工作,绿建区将整合利用多方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降低绿色建材的出口成本,提高出口效率,“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创新,我们正在把本土制造优势转化为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武进绿建区党工委委员李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