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25日市政府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年来,上海市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携手苏浙皖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坚持高位部署、高位推动,不断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全面提速、各项任务全面提质、各方主体全面参与,不断取得新成效。
对全国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三年间,三省一市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共同组织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长三角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创新引领的区域产业及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由2018年的24.1%上升到今年上半年的24.5%,对全国经济贡献度进一步提高。
具体表现为“协同创新长三角”快马加鞭;“开放活力长三角”奋楫扬帆;“联通便捷长三角”日新月异;“绿色美丽长三角”深入推进;“幸福和谐长三角”成效显著;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推进
其中,在创新策源方面,上海建成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联动三省探索以“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取得许多突破性成果。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已在上海张江实体化运作,将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枢纽等。
在协同对外开放方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取得良好开局。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持续推进。出台《上海市推进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行动方案》,成立市推进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工作组,积极落实各项任务举措。如,浦东立法授权正式落地,为引领区建设构建强大法治保障。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亮点频现。总体方案分解的78项任务,大部分已完成,基本形成以“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型开放体系框架。全国首家外资控股的合资商业理财公司、首家外商独资金融科技公司落户,率先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户、开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试点。设立全国唯一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国内首单径予提发货等创新业务相继落地。
在市场体系建设方面,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上交所在长三角区域布局32个上市服务基地及工作站,科创板和试点注册制顺利推进。截至9月底,长三角三省一市已挂牌上市企业160家,占全国比重47%。
在交通领域,沪苏通铁路一期等铁路项目建成通车,沪苏湖铁路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长三角高铁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第一批涉及上海的9条省际断头路7条已建成通车、2条正在加快建设,上海已开设沪苏、沪浙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29条。在信息化领域,推进5G网络长三角率先布局和先行先试,累计建成5G基站22.1万个,占全国总量的26.9%,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创新应用示范超1000个。
在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方面,牵头在全国率先开展区域异地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目前已实现全域互联互通,截至今年9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超59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5.5亿元。11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经实现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开通567个专窗办理点,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建设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两年来,示范区出台了73项制度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开创性的、去特殊化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为打破行政壁垒和政策樊篱、促进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制度新供给。
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华源表示,立足新起点,上海市将继续与苏浙皖三省一道,始终保持全力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自觉,加快推动重大政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更好发挥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压舱石、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重要作用,不断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向深入。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率先实现大分工、畅通大循环、推动大发展,为全国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支撑和引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