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区性的群文汇演品牌,从改革开放一直演到建党百年,40余载连演不辍,且不断升级完善,它的生命力为何如此强大?10月16日下午,“大地芳菲”2021年浦东新区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汇演在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惠南分中心拉开帷幕。
从10月16日到24日,连续两个周末,来自浦东36个街镇群文场馆选送的60个原创节目,以“不忘初心颂党恩”为主题,分为曲艺、戏剧、舞蹈、音乐四个专场依次上演。这些作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记者还发现,今年舞台上的红色主题作品变多了,表演者变年轻了,也越来越受观众欢迎了。
主题创作把握时代命脉
作为今年“大地芳菲”的开篇,16日下午举办的是曲艺专场,共上演11个节目。值得注意的是,11个节目的表演样式全部为上海地区的非遗项目:锣鼓书、浦东宣卷、浦东说书、上海港码头号子为国家级非遗,上海说唱、沪剧为上海市级非遗,川沙(曹路)传说故事为浦东新区级非遗。
除了浓郁的上海地域特色,这些节目还铺展开一张具有新时代元素的百年红色历史画卷。“自从我阅读了张闻天童年故事,启发教育鼓舞大……”来自大团镇的孩子们敲锣打鼓,用押韵的词、本土的话,表演锣鼓书《新时代的好少年》,歌颂浦东走出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祝桥镇文化服务中心选送了另一个锣鼓书节目《张闻天的故事》,令人感到分外亲近。
浦东宣卷《文盲团长》、锣鼓书《半条军棉被》、浦东说书《庙里有个老和尚》等节目,用唱、念、做、打,将观众带回到烽火硝烟的革命年代。而上海说唱《曙光》,取材自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钱凤岐等革命烈士与敌周旋,在黎明之前英勇牺牲的真实故事。
曲艺专场之后,在接下来的戏剧、舞蹈、音乐专场中,节目继续关注真实生活,聚焦浦东发展中的人与事,反映浦东人的情与爱。今年的节目中,还涌现出不少以科普、科技发展为主题的作品。
40余载代有人才佳作
“大地芳菲”新区群众文艺创作节目汇演能够作品丰富、新人辈出,既有赖于其悠久的历史积淀,也在于其完善的选拔机制。
地方志资料显示,它的前身是1978年正式恢复、此后每年举办一届的原南汇区(县)创作节目会(汇)演。随着2009年南汇并入浦东后,2010年的参赛范围扩展至整个大浦东,成为了浦东新区群文创作节目汇演。2012年第二届浦东新区文化艺术节期间,汇演首次被列为艺术节活动,并定名为“大地芳菲”。
“大地芳菲”为浦东的群文创作者提供了展示平台,也是群文作品的年度选拔比赛。汇演中产生的优胜节目,经过修改打磨,将代表浦东参加第二年的上海市群文新人新作展评展演。而在上海市获得奖项的团队,则将代表上海角逐中国群文最高奖“群星奖”比赛。通过以赛代练的“大地芳菲”,浦东建立起了一套发掘优秀原创群文作品、培养群文创作骨干的完善机制。
为了保证评选结果公正,并为创作者们提供有益的专业意见,活动主办方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邀请了各个专业门类的专家组成评审团,帮助浦东群文创作者继续打磨提升作品质量,为登上更广阔的舞台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