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追求——只说Yes不说No!”在合欢路2号的浦东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内,一张张小小的桌签摆放在窗口办公台上,这不单是一句口号,更是浦东新区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
在这里,不论是国有企业、私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遇到需要办理的行政事务,企业都能在这栋楼里找到窗口,并体会到“统一受理,整体服务”响应机制。
浦东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从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到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中央不断把重大战略性改革任务交给浦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以下简称《引领区意见》)发布,为浦东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改革路径。
一组站在“企业侧”“群众侧”的角度,针对办成企业开业、项目开工、人才引进、做强产业等“一件事”的改革正打出强有力的“组合拳”。
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业一证”从浦东自主试点上升为国家级改革
去年11月11日,就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前一天,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在浦东新区开展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将企业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首批试点31个行业,过去由国务院部门实施的25项许可等事项改为委托浦东新区受理和发证,明确了浦东颁发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在全国范围内合法有效,标志着这项改革从浦东的自主试点上升为国家级改革。
浦东新区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区企业服务中心主任蒋红军说,“一业一证”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性改革。
数字可以说明此次改革的力度有多大?通过建设31个行业综合监管场景,显著提升了区域治理效能,各场景风险主动发现数平均提升了近2.8倍,风险处置完成周期平均下降至原来的64%,监管人员跑动次数平均下降45.5%,通过场景建设显著提升了区域治理效能。
“全程网上办理”“耗时更少”“跑的次数更少”是这项改革带给企业最强烈的感受。
浦东新区区委办副主任肖林表示,“一业一证”改革,是把企业进入一个行业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将改革着眼点从“政府侧”的单个事项改革,转向“企业侧”围绕一个行业的系统集成改革,解决企业进入一个行业“不知道要办什么证”“不清楚如何办”的困扰,把企业无边界的申报准备,转变成政府无边界的集成服务。
截至6月底,国务院批复的31个行业已全部落地。全面建立跨国家、市、区三级的行业综合许可制度,全面承接25项国家级、29项市级事权,并推进与相关的使用国家级系统和市级系统的事项数据交互,审批事项在浦东均可受理。(下转3版) (上接1版)颁发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已纳入国家电子证照库,实现在全国范围合法有效。扫描许可证上的二维码,显示单个事项电子证照结构化信息,并动态更新。
之前的“证照分离”改革,解决的是企业“准入难”问题,而“一业一证”改革解决的是企业“准入”之后的“准营”难题。通过审批流程革命性再造,为企业打通了办事堵点、降低了经营成本,让市场主体得以轻装上阵。
浦东将进一步深化告知承诺等“自主改”举措,并且着力打通“营业执照”“行业经营许可证”联办路径,进一步便利企业准入准营,在此基础上率先建立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局长吴伟平称,下一步工作重点,着眼产业发展全链条、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证照分离”改革,“包括探索企业强制退出机制,完善企业简易注销制度,持续加强市场准营承诺、新兴行业准入制度创新,扫清市场主体经营障碍、破解准入壁垒、降低经营成本。”
改革“组合拳”还“打”在了加快重大市政工程项目推进、人才引进、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集成改革等方面。如针对“项目开工一件事”,浦东创新了“五票”统筹机制。
重大市政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前必须获取“五票”,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地票”、征收安置房源“房票”、水系占补平衡“水票”、林地占补平衡“林票”、绿地占补平衡“绿票”。以前需要项目建设单位自己找票源,部门就负责审批,容易出现“四缺一”“三缺二”的情况,既影响项目推进,也造成指标闲置。
浦东实施“五票”统筹后,由部门统一筹措票源为项目供票,大大加快项目推进速度,市、区重大工程储备周期由原来730天以上缩短至295天以内。
“以全生命周期管理引领重大工程高质量发展,新区目前所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按照这套机制推进。”浦东新区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杜玉良说。
小小的窗口、“一业一证”、创新“五票”统筹机制等改变的背后,是服务思维的重大转变。
不只是企业办事服务更优化,2019年,浦东新区“一网通办”工作在区审批服务便民化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现了以七个100%为标志的“一网通办”全覆盖改革有力突破、全面落地,包括各类涉企和市民事项100%“单窗通办”、区级涉企和市民事项100%“容缺受理”、涉企事项100%“全程网办”、涉企事项100%“人工智能辅助审批”、市民事项100%进入“家门口”服务中心(站)、市民事项长三角“一网通办”线下专窗100%全覆盖、高频证照100%免交等。
疫情期间,浦东企业服务中心发出倡议,建议需要办事的企业可以通过“一网通办”实现“远程身份核验”和“全程网上办理”,如今像这样不见面办成事,在浦东已成为常态。
红军说,紧扣企业办事堵点、痛点,依托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政务服务,希望为企业群众提供多渠道、全地域、跨时空、零距离的智能服务。
在窗口端,将更多的“零材料填报,一次办成”服务惠及群众。在PC端,依托上海市“一网通办”平台,通过市、区两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支撑,继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全程不见面办理”,让群众“一次都不跑”。在移动端,全面优化升级“企业专属网页”,着力提升专属办事、专属政策、专属服务、专属动态、智能客服等定制化服务功能。
“真正做到‘千企千面、精准服务’,努力打造‘直达服务、随处可及’的‘一网通办’服务新体验。”蒋红军表示。
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张江科学城能源服务中心内,在一块大屏上点选一处浦东重点企业,其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状况一览无遗;同时,陆家嘴、张江、临港等区域能源碳评估也正在生成,基于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的一块大屏,成为了实时显示浦东全域1210平方公里“双碳”运行情况的“全景式地图”。
这又是一块凝聚了浦东改革集成智慧的大屏。作为新区践行“双碳”国家战略,政企合作的代表作——智慧能源“双碳”云平台今年5月上线, 浦东新区发改委、科经委、生态环境局及城运中心与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等五方签署了“双碳”战略合作协议。通过这一“双碳”云平台,将全面整合电力、水务、燃气、政府、社会等多方系统平台数据。该平台在第一时间纳入了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实时发布能源碳排预警。
作为浦东“城市大脑”,城运中心正变得越来越智慧,不仅能及时发现、解决城市运行中的问题,还逐渐在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使浦东的经济、社会、城市治理统筹推进、有机衔接。2020年以来,浦东探索将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的三个平台和相关场景深化整合,推动“一网统管”更好实现“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域”。
在浦东新区应急管理局、城运中心负责人看来,《引领区意见》为浦东新区深入推进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城市治理体系和建立完善与更大力度改革开放相匹配的风险防控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从开发开放到高水平改革开放,浦东始终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面旗帜。
浦东新区区委研究室副主任、区委办改革协调处处长梅跃透露,在具体改革项目的谋划设计推进过程中,浦东持续深入推动三个国家级改革试点,分别是:浦东综合性改革试点,将配合国家相关部门做好方案研究设计;自贸试验区改革,将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全力在制度型开放等方面加强探索;以“一业一证”改革为核心的“放管服”改革,重点是按照国务院批复方案要求,在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上加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