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网上国际投资促进平台 致力于中国投资促进事业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开发区新闻 > 浦东新区 > 文字新闻
浦东新区合作交流办:精准扶贫的“参谋部”“调度室”与“后勤站”
发布时间:2021-02-26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  发布开发区:上海浦东合庆工业园区

  浦东新区合作交流办是浦东对口支援与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参谋部”“调度室”与“后勤站”。

  近年来,新区合作交流办积极发挥浦东产业创新与人才集聚的优势,为当地送人才、送资金、送项目,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出色的“浦东答卷”。

  精准施策保证脱贫进度

  “搞活一个产业、脱贫一个群体、提供一个岗位、改善一个家庭”,这便是发展当地产业,以产业促就业、增收助脱贫的意义,能够实现当地的“内部造血”功能。过去5年,新区合作交流办聚焦“精准”二字,在投入项目资金、实施产业援助、开展就业帮扶、实施消费扶贫、开展定向帮扶5个方面下功夫,有效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

  在莎车,藜麦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当地不仅建起了藜麦深加工车间,产出附加值更高的能量棒、代餐粉等商品,产业效能还辐射到喀什地区的12个县市,春夏两季播种超过万亩。

  这便是浦东援疆干部针对喀什地区实际需求和环境特点,精挑细选的产业。在前期6个主要引种品种的试种获得成功后,新区合作交流办送来了加速器——浦东援疆重点企业上海闽龙实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小蜂农业”。仅是新建的深加工工厂,就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00个,带动1700余人脱贫增收。

  援藏江孜小组打造的索盖村是“2020上海市精准扶贫十大典型案例”之一,这个宜居宜业小康示范村,突出了精准扶贫的要义,通过产业扶贫、劳务协作、文旅帮扶、消费扶贫、健康扶贫等方面,凸显浦东的力量与温度。

  索盖村位于349国道旁,是拉萨至羊湖、江孜县、日喀则市旅游线路的必经之地,但村内生活环境差、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村民要依靠务农、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绝佳的地理位置让援藏干部眼前一亮,决定将其打造成为带动农牧民奔小康的示范村。

  在新区合作交流办的支持与协助下,村里铺了路、修了楼、盖了水渠、种了绿化,家家户户的生活环境大幅提升。而这只是第一步棋,新区合作交流办引进旅行社,推送以藏族歌舞、特色饮食、人文环境为主的旅游文化路线,帮助村民通过手工业创收,铺设了一条高原上的“黄金走廊”。

  “厩舍养猪赚钱,厩顶光伏发电”,在大理州弥渡县,这种新颖的绿色养猪模式为当地带来多重收益。厩舍产权归村集体所有,每年能收到租金,再加上发电收益,确保了村集体收入。村里利用部分收入设置了公益岗位,如保洁、文明监督等,贫困户通过在公益岗位上的劳动,每年可以获得近万元的收入。

  新区合作交流办同时也在不遗余力地培养当地致富带头人,将他们请到上海来,学习经验、开拓眼界。弥渡县北朝南村的致富带头人、养牛户雷俊接受半个月的培训后,带动9户人家养殖了100多头肉牛,把自己的成品牛远销到了海南。

  新区合作交流办调研发现,拖尾项目有很大一部分缘于项目编制不严谨、前期调研不充分,往往等到项目实施,才发现开工条件、土地指标、应用技术等出现问题。对此新区合作交流办要求一线干部严把入口关,重新梳理项目库,实地考察项目,并要求所涉及的部门要事先书面确认项目可行性,以此确保精准施策能够成功。

  据统计,5年来新区合作交流办在对口三地实施上海市统筹项目556个、产业合作项目304个,提供就业岗位近24万个,利用大市场、大平台,采购、销售扶贫产品达12.6亿元,用精准施策为当地强化带贫增收的传导能力。

  全力攻坚夺取脱贫胜利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年,又遭遇了疫情影响,工作任务更重、压力更大。新区合作交流办克服困难、勇往直前,重点强化就业扶贫和消费扶贫,并发挥浦东现代化农业的优势,对口三地全部脱贫。

  去年,在前期200座“大棚工厂”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新区农业发展集团下属浦莎公司,在莎车县继续新增“大棚工厂”600座,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相较于原本连片大棚,“大棚工厂”由浦莎公司负责设施维护,并拥有滴灌设备,能够节约大量水资源,蔬菜品质和产量也更有保障。每座大棚配备务工人员1名,年收入超过2万元,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优质岗位,并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新区合作交流办还请来了上海的农科专家,手把手教授村民现代种植技术。一年来,部分村民已经具备了独立种植的能力,“造血”功能得到凸显。

  “珠峰严选”淘宝电商平台,则是援藏江孜小组在脱贫攻坚决胜年的重点工作。它进一步提升了日喀则特色产品的销售额和知名度,构造了稳定、长效的“造血”机制。当地各类商品,都能通过该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线上平台运维需要具备一定网络操作技能的人员,前期布局的大学生就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正在发挥作用,将年轻人送到合适的舞台上。同时,新区合作交流办也伸出了援手,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当地青年赴沪培训,为江孜青年赋能。

  在大理州洱源县,一个“甜蜜的产业”自去年开始发展,那便是中蜂养殖产业。新区合作交流办立足当地基本情况与保护洱海的需求,将中蜂养殖作为洱源县脱贫致富的一项绿色支柱产业培育,引入专业公司参与其中。技术人员不仅在养殖全过程中参与指导,公司还会对蜂蜜保底价收购,让广大村民对这“甜蜜产业”信心满满。

  高效协同稳固大后方

  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新区合作交流办与前方指挥部协同联动,形成、固化了一批好的工作机制。浦东和对口三地“前后一根绳”“上下一股劲”,不断完善高效协同的长效机制。

  5年来,浦东选派精兵强将对口支援,共选派党政干部78名,教师、医生等技术人员877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撬动当地群众发生观念改变,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原生动力。

  当地医疗水平的提升可谓立竿见影,而这归功于软硬件同步建设。新区合作交流办紧抓落实,确保莎车县人民医院外科楼、门诊医技楼、莎车县疾控中心、城南医院按时完工使用,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

  同时,自2010年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以来,十年间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相关单位,选派7批58名医疗专家援疆,他们不仅在当地带教了120名徒弟,还指导开展了72项新技术、新项目,将莎车逐步打造成喀什南部区域的医学高地。

  更可贵的是,援疆医生们先后11次送医送药下乡义诊,让莎车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浦东的医疗诊治和优质服务。通过一系列助力“健康脱贫”活动,为莎车县百万群众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助力莎车县医疗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另一方面,新区合作交流办建立的“两张工作清单”制度,即“任务清单”与“责任清单”,则分别对一线干部的工作成果,与相关委办局、街镇的帮扶工作成效进行了衡量与考核。

  例如责任清单中,对制度规范、工作体系、调研对接、联席会议等均作出要求,并将干部人才选派、整合社会帮扶、引导产业扶贫、开展消费扶贫等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并鼓励相关单位开展工作创新。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帮助残疾人脱贫,以及在人才支援、产业合作、动员社会力量等方面的创新工作,都作为考核评优的参考依据。

  在消费扶贫工作中,新区合作交流办将组织干部职工到对口帮扶地区疗休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调研、部署,大理州则是首个受益的地区,而这也成为新区干部职工了解帮扶工作成效、与边少地区各族人民交流学习的良机。

  新区合作交流办协调大理州文旅局,设计了7条“情归大理”系列疗休线路,将南诏文化、洱海风光、民族风情等一并呈现给新区各单位职工选择。美味可口的当地美食、精心挑选的非遗展示,让大家留下了美好回忆,也有效推动了消费扶贫。

  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新区合作交流办将继续与对口帮扶地区紧密协作,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共同创造对口帮扶的典范。

上一条:广陵区总工会召开六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
下一条:永乐店邀专家解读十八大精神
与我们联系
  • 联系电话:+86-021-58880127
  • 传  真:+86-021-58880127
  • 邮  箱:info@investchn.com
Copyright © 2015-2025 InvestCH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投促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