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浦东新区举行落实国务院批复“一业一证”改革总体方案新闻通气会暨颁证仪式。上海道同信息技术、上海福满家便利、上海中心J酒店3家企业获颁首批具有全国范围法律效力的《行业综合许可证》。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大举措,标志着浦东新区“一业一证”改革正式进入2.0时代。
通气会上,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为代表企业颁发《行业综合许可证》,上海市政府秘书长陈靖介绍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总体方案》特色亮点和上海市贯彻落实《总体方案》的具体举措,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杭迎伟介绍了浦东以“一业一证”改革为突破推动改革系统集成的有关情况,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出席,国务院办公厅政府职能转变办四处副处长黄若谷介绍了国务院批复和下一步协调推进的有关情况。浦东新区副区长吴强主持。
聚焦快速便利 提升企业获得感
“浦东不断优化办证措施的‘高效率’,对于企业来说就是‘高效益’。”上海锦江杰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力在昨天的颁证仪式上感慨道。
2019年7月,浦东新区在全国率先探索市场准入“一业一证”改革,将一个行业准入需要办理的多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实现一个部门统筹协调、一个系统精准指引、一张单子集成告知、一份表格智慧填写、一套标准高效审批、一张证件即可准营(即“六个一”)。
以开办便利店为例,改革后企业办理的许可证从6张整合成1张,办理时限从95个工作日压减到5个工作日,申请材料从53份压减到10份,填表要素从313项压减到98项。通过改革,企业要交的材料、要填的数据和办事的时限大幅压减,便利度、获得感大幅提升。
对于这样的改革力度,夏力从事的酒店住宿业同样感同身受,也令全球最高的酒店——上海中心J酒店有望明年在陆家嘴开业。据介绍,J酒店是由锦江国际历时8年精心筹备建设的重大项目,位于上海中心大厦内,酒店客房共有165间(套),位于86层至98层。餐饮位于103-105层、120层。开业后,酒店将拥有全球最高客房、全球最高游泳池、全球最高餐厅等。通过世界设计潮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里将体现“世界标准,中国文化,上海品质,锦江精神”。
“尤其我们现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开业准备,有了政策,在办理相关证照的时候我们是同行业最快的,对企业发展来说肯定很有帮助,也能尽快对外展示锦江最好的酒店品牌。”夏力说。
聚焦企业需求 促进行业扎根发展
今年11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一业一证”改革试点大幅降低行业准入成本总体方案》,自“证照分离”改革后,再一次对浦东新区首创性改革予以肯定和支持,为“一业一证”改革进一步打开了空间、加大了力度、强化了法治保障。
具体而言,一是率先在全国确立了以“六个一”为核心的行业综合许可和综合监管制度,聚焦市场准入多头审批、市场主体关注度高的31个行业开展试点。明确浦东新区颁发的行业综合许可证在全国范围合法有效。
二是率先实现国家、市、区三级事权跨层级整合,国务院有关部门将25项国家级事权委托浦东新区承担受理和发证工作。
三是率先建立了优化涉企事项“一网通办”的新路径。对风险可控的审批条件全面探索告知承诺制改革,探索智能化审批模式。
“我们进行‘一业一证’改革探索,是秉承了‘办成一件事’为原则,从企业端的需求去考虑改革方向。这次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是对之前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吴强表示,比方说许可证范围的变化,就是从“地方粮票”变成“全国粮票”,又比方说事权的整合扩大,都对企业经营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昨天获颁证照的上海道同信息技术是一家从事互联网电商的企业,公司副董事长张巍表示,电商行业的业务范围需要覆盖到全国有效,在浦东办理证照不仅能满足企业需求,速度也是最快的,“我们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如何做好业务上去。”
聚焦系统集成 放大改革效应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浦东要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率先试、出经验”的重要指示要求,站在开发开放30周年新起点上,浦东新区将以“一业一证”为牵引,推出更多系统集成改革举措,不断放大改革效应,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记者了解到,未来浦东将紧紧把市场主体和群众的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以市民和企业两个“专属网页”为载体加快推动“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两网融合”,不断拓宽“线上+线下”“网上+掌上”的立体化诉求收集渠道。
此外,浦东将把全过程、全周期、全链条的系统集成作为改革的关键点。更加注重改革协同性、一体化,紧紧围绕事物发展全过程、群众和市场主体全周期、产业集聚全链条来战略思考、谋划设计改革,不断拓展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改革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等领域拓展。
浦东还将持续深化制度创新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以数字政府建设促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同步构建动态防范、智能预警、事前化解的风险防范化解体系,为市场主体和群众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化、主动化的政务服务。